英德故事-红旗茶厂发展的三位见证者 小全: 富哥,今日还请了几位嘉宾到我们直播室,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呀? 富哥: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红旗人”讲述红旗茶厂的故事,此三人分别任过红旗茶厂厂长,他们见证了茶厂发展至今天走过的风风雨雨和辉煌历史。英德红茶如今走向世界,成为世界高香红茶,红旗茶厂功不可没。因为红旗茶厂是英德红茶的标杆,可以说是英德红茶的灵魂。唐宋元明清均有英德茶文化,南山“煮茗台”摩崖石刻便是见证。上两个世纪的1792年至1842年的五十年里欧美国家贸易大量需求红茶,英德民间便兴起制作红茶,甚至有英德人到湖南安化教当地人由制作黑茶改为制作红茶。但是英德人习惯采摘山上野生古树茶制作红茶,产量有限,无法大量供应。到了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广东省委陶铸书记经过实地调研,确认英德的喀斯特气候地貌可以在山岭平地适合大量种植红茶,尤其是那些沙石地,很适合。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英德便在岭地种植红茶,至一九五七年,便开始建造茶厂,一九五九年正式投产,命名红旗茶厂。红旗茶厂的诞生,将英德红茶推向高峰,进行机械化生产,从而推动英德红茶大面积种植,达到了产业化的规模。红旗茶厂研制的红碎茶出口标准样本,被列入第二套国家出口样本,主要用于大叶茶的标准。当时还开办省茶叶学校,省茶叶研究所。此模式起点高,一开始就实现了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的“四化”。英德红茶辉煌的今天,要不忘初心,记住英德红茶的标杆红旗茶厂起了绝对的火车头作用。 哦,原来红旗茶厂作出了这么大贡献,真是功不可没呀! 富哥: 今天我就请出了当年红旗茶厂的几位老厂长走进直播室,讲讲当年红旗茶厂的故事。 富哥,小全: 卢雪滨老厂长、朱碧珊老厂长、周新国老厂长,你们好!今天就请三位老厂长讲述红旗茶厂当年的故事,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卢雪滨老厂长: 好吧,我就给大家讲讲红旗人的故事。我是1964年参加工作的,一开始工作就来到英德红旗茶厂,一直到1991年才调回省华侨农场管理局,我在红旗茶厂工作28年。 小全:你是我们的老英德啦。 卢雪滨老厂长: 我经历过由工人到副厂长,直到后来当厂长,以至获得国级很质奖章都是我们三位厂长共同经历过的。当时我是厂长,小朱是副厂长,小周是生产干事,负责供销,他们俩鞍前马后,常跑来跑去处理业务,缺一不可。红旗人精神是什么?我总结了十六个字:高举红旗,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创优极多。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很多事情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动。 红旗茶厂当年能做出还样的辉煌,是红旗茶厂全体职工,兄弟姐妹们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我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想做好一件,离开集体是不行的,一事无成。一定要团结好周围身边这班朋友兄弟姐妹们。 红旗茶厂于1956年开始筹建,到1958年第三季度就开始生产红茶干茶900市斤,到1959年生产的干茶900担,即9万斤,如此飞快发展,离不开共产党伟大领导。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们英红华侨茶场四个茶厂交给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红茶,一年大概两万担至两万二千担之间,发展速度很快。 其中,到了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技会议召开之后,我们主要抓技术,抓技改,抓全面质量管理。接着是1979年开始至1990年这段时间,前前后后,那些大奖小奖,获得很多,例如在广东省华侨系统优质茶评比中,我们厂六次拿到第一,又如广东省优质茶评比,我们的红碎茶一号、红碎茶二号、红碎茶五号都被评上广东省的优质产品,而第二次复评时,又有三个茶被评上。前面六个,这里六个,共有十二个奖。 商业部优质产品,我们的红碎茶一号与红碎茶二号两个产品,拿到两次优质产品,也就是四个奖牌。1985年与1988年我们的红碎茶一号不是我们要拿去参评的,而是我们将产品交给进出口公司后,他们认为我们的产品可以而将此推荐上去参加国家优质产品评比,需要三千斤茶的量之后再参加评比,茶样要直接去茶叶仓库抽检,基本上是无法弄假的。于是红碎茶一号在1985年和1988年复评,1985年和1990年复评,拿到国家银质奖章,记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记得发奖单位有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委员会,有一次的发奖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奖审定委员会,我觉得能获此奖,是最高荣誉,预尖级。 小全:当时能获如此多奖项,可以说红旗厂经历许多之后才取得辉煌的成绩。那么,在当年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你们用了什么方式解决这些困难呢? 卢雪滨老厂长: 我总结四个“离不开”: 第一个是离不开党委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也许有人认为我现在还讲这此套话,我觉得我讲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在当时艰难条件下,用电常停电,烧煤烧不着,此情况下怎么办呢?我现在的老朋周志武先生当时负责电站工作,是位见证人,我们采用措施首先是全厂的生活用电和耗电大的用电全部停用,从总场到分场的所有领导雨天一身泥,好天一身汗,与职工、知青、归侨们工作在第一线,茶青摘下来后送茶厂,送茶厂后去最后收青,有时至下午两三点钟,送茶青的知青没吃中午饭,我们的领导们也没吃,这种精神是非常之可贵的,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正确领导是做不到的。 我最不服气的是现在有人说英德红茶是专门为英国女皇而做的,我可以肯定告诉大家此说法是假的,我们当年一万多知青在生产第一线,红旗茶厂茶青一天进七万斤,平时都保持三四万斤的茶青,若没有这班兄弟姐妹在那里苦干支撑着,绝对完成不了任务,那些茶青直腐烂也会做不出来。 第二个就是离不开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很简单,我不用动员,我面前这两位厂长也和我一样见证了那些年代的故事,他们下班吃完饭冲完凉后,又都到车间来看茶色,看看有些岗位的工作忙不过来,立即又义务地投入了工作,这样的工作积极性不用动员的。 第三个是有兄弟单位的支持。如茶机长时间这转时零件磨损要更换,而茶机厂又无此件时,厂长便叫职工将就要出口的新机器的零件立即拆下来拿给我们厂使用,此种做法现在是做不到的,又如因下暴雨电站一旦停电,他们的外修班知道茶厂没电时,便冒着三更半夜雷电大雨来抢修,保证茶厂正常运作,东水库电站每当别茶最紧张时,所发的电专门供红旗茶厂用,其它各处一片黑,就只有红旗茶厂车间有灯光,所以没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是做不到的。 第四个是高不开外贸进出口公司的支持。现在还可以看到的车间角铁、流水线、槽钢等东西当时是紧缺物资,我们递个报告上去,当时的茶叶公司帮忙解决,我们的一些丰富物资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总结了有四个“离不开”,在那些年代,才有此精神。 小全:听卢厂讲这艰苦的年代,艰难条件下,创建了优质的红旗茶厂,为国家当时的创税作出了重要作用贡献。 卢雪滨老厂长: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红旗茶厂参加国家优质奖评比的那两个产品中,我们交给茶叶公司,由他们交去评,一个产品是130分,一个产品是118分,评比的概念是95分以上是好茶,达到100分,符合国家标准,而我们的两个茶居然超过这么多! 小全:这艰难得,而且有这样的工艺,有赖于老一辈红旗人的奋斗精神!听卢厂长介绍后,都想听听红旗茶厂往下的故事。 富哥:这个团队传承做得好,卢厂雪滨老长之后的接班人是朱碧珊老厂长,下面有请朱碧珊老厂长介绍一下。 小全:有请朱碧珊老厂长与我们一起分享你担任厂长时的那些故事。 朱碧珊老厂长: 我接任卢厂长的班时,英德红茶己经打响了牌子,打好了基础,我们就是照样子去做就行了。评比的茶叶靓,是因为班组制茶严格,每次制茶时要闻过,甘味适宜,每天开的茶汤几十个,做出来的茶都要饮过,看看合格才过关。日日都有审评,日日都有观望。记住分数,哪个班做不够,要加进。 小全:那朱厂长之后是周厂长,请周国老厂你也谈谈吧。 周新国老厂长: 我就讲一下红茶的起起落落吧。这两位厂长看着我长大,我七岁时,他们就带着我熟悉茶厂。我这里讲讲后期的产业发展吧,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茶叶外贸放开了,基本上大量英德茶叶要在国内市场销售,而我当时任副⺁长负责供销方面的工作,在国内起步时很困难,各处根本看不上英德茶,我们英德茶确实不合人家条件,价格也无法与人家对比,价格很低。 朱碧珊老厂长: 这牵涉到外贸方面有问题,外贸收外汇,江门那些产品堆积多,涉及到退税率,所以中茶公司无办法顶外贸的外汇率给我们。中茶公司说,我们的茶叶多少都不够销,只能拿人家的茶来搭配,而那时没有以拿我们的红旗茶厂的茶名义为主对付人家外贸出口的事,但是退汇率不够,没有钱给我们,后来没有办法搞下去。 周新国老厂长: 当时以出口为主,我们的产品在国内是没有市场的。 朱碧珊老厂长: 为什么云南茶在国内市场畅销呢?因为他们的茶无法出口,而我们英德茶叶可拿到出口,我们的茶不够出口,而他们的茶无法出口,就很自然占领国内市场。 卢雪镔老厂长: 当年英德在佛冈烟岭与西牛渡口各设一个木材检查站点,其实除检查木材不得外出之外,还检查茶叶,禁止茶叶流出市场,要完成茶叶公司下达的外交贸易上交利润之后,由茶叶公司开张通行条,凭放行条给你运多少才可以运多少。 小全:原来这样的。不过,我问一下周厂,你原来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出口贸易与茶厂的发展,那么,这后期发展怎么样呢? 周新国老厂长: 后期是随着体制改革,有好几个老板来承包,以入股转型的形式而生产,属另外一个阶段啦。 小全:那么,那个时候,红旗茶厂人员还有多少?怎么样分流呢? 朱碧珊老厂长: 当时厂里有八百多人同时开工,十几台车拉茶青,职工上下班都用大东风车来拉,后来减员很多,因茶厂己经被老板承包。 富哥:周厂长,听说这几年红旗茶厂还申报可什么遗产保护项目,是吗? 周新国老厂长: 2021年成功中报为国家级工业遗址。现在红旗茶厂由科德文旅小镇接收,领导重视,申请茶产业,打造了很多这面的牌子,现正等划中。 富哥:意思是红旗茶厂由原来的生产工业基地的工厂,到现在不但还继续生产,还为了提高文化品位,申报了国家工业遗址遗产,科创小镇承接之后就向这方面发展,这又是一个改变啦。让红旗茶厂“红旗人”精神继续延伸下去,英德红茶走向世界,红旗茶厂功不可没! 小全:听完三位老厂长的介绍,让我们对英德红茶和红旗茶厂有所了解和认识,当然,在背后还有一位为茶厂发展默默付出的人士,也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周志武老师,请他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周志武: 我是英德茶厂的老知青,1969年来到这里,虽然不是红旗茶厂的人,但是我在水电站工作,住在红旗茶厂长达11年,所以对红旗茶厂非常了解,非常有感情。可以说,红旗茶厂是我们整个英德红茶的标杆,是英德红茶的代表。在讨论什么是英红精神的时候,归纳了四个词: 第一个“国家情怀”。当年办劳改场,开始种茶,1951年办农场,1956年开始种茶,完成国家下达储备外汇的任务。 第二个“艰苦奋斗”。刚才讲了这一点,在此之前茶从何来,也就是说英德茶厂是开荒而来的,我们的老前辈经历了至少五至八年时间,大家是住草房把它开荒出来,这就是艰苦朴素,办公室是草房,甚至茶厂的总部也是用草搭起来的,直至后来发展到两万多人两茶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三个就是“敢于创新”。敢于创新是改革开放后长期的口号,但是大家想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的茶厂就是敢于创新,一干就干最高档的,在当时国际上最高档的。我们在总结时是提了两个词:快速发展,快速创优。 最后就是“薪火相传”。这个茶厂的建立是一批劳改干部和工人艰苦奋斗建起来的第一代人,然后一万多知青为第二代人接过这个班,再后来是1979年又一万多归侨再把它接过来,现在我们在清远市政府、英德市政府领导下,整个英德红茶已经铺开17万亩,全体英德人民又把这红茶传承下去,所以它能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持点特别鲜明。现在广德园科德公司收购了旧厂房,申报了国家工业遗产,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工业遗产,也是广东省第一批五个工业遗产之一。所以红旗茶厂将配合广德园,一起共同努力,共同擦亮红旗品牌。 小全:听了几位嘉宾的介绍后,晚辈们对五十年兴起的英德红茶和建成的红旗茶厂有所了解,这当中的酸甜苦辣刚才这几位老厂长都有讲述,让我们很感动。其中作为制茶人,老茶人,这几位老厂长以及红旗人,经历了那个年代,经历了那个过程,这对于我们晚辈,对于今后的英德红茶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今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节目策划、主持:吴永全:节目编写、主讲:林超富:口述人:卢雪滨、周新国、朱碧珊、周志武:图片提供:英德红旗茶厂、陈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