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正在上演一出现代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近日被曝出的洋河股份十年不涨薪诱发“千人罢工”,最后或以500、1000不等的工资上浮草草了事。追忆往昔,洋河的管理层与员工一直处在“博弈”状态,即便洋河市值登上千亿,在管理层完成改制套利之后,洋河财富,早已和基层员工永远说了再见。 江苏宿迁有两大招牌——刘强东和洋河。而最近,洋河似乎也不怎么太平。 12月15日,网传洋河宿迁酒厂发生了员工罢工事件。据悉,因为克扣工资和涉及员工股权利益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千名员工集体罢工维权。 而后,洋河股份澄清,罢工系洋河酒厂分公司包装三车间约300余名工人,因克扣工资一事对上反映无果,开始维权,随后围聚在公司办公大楼,试图讨要说法。 洋河酒厂的大门,似乎总是被工人围着。 2006年,在洋河酒厂门前站着的,是因股改退股后退股金、身份置换金缺位,进而堵门维权的洋河老基层。时过境迁,洋河酒厂门口的老基层都散了, 洋河的千亿市值则渐次展开,洋河125位股改时期进入员工持股平台的自然人,分食着百亿市值,而十多年前领到5000元退股金的老基层,不知内心作何感想。 “朱门冻死骨” 12月16日,洋河股份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公司迅速成立了专门的沟通调查小子,经过与员工的积极沟通,公司与员工之间分歧已经消弭,目前整体经营未受影响。 事情发生后,洋河高层马上介入处理,周日洋河股份总裁钟雨去了涉事车间,宣布从12月开始,对于初级工工资收入及福利进行上浮调整。而根据网传消息,基层员工整体得到加薪500元,外派加薪1000元。 某未参与罢工的洋河员工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是他们那边吵的,吵了以后大家都有好处”。 根据洋河股份2017年年报列示,公司2017年短期薪酬合计14.6亿(包含公司缴纳社保部分),其中管理人员薪酬5.64亿,销售人员(不包含劳务费)薪酬4.84亿,示意其生产人员薪资合计约为14.6-5.64-4.84=4.12亿。 保守计算,从洋河核算方式来看,因公司技术人员核算于管理人员薪酬,意味着2017年洋河为生产员工支付的薪资合计约为4.12亿。根据2017年财报,洋河生产人员人数合计5866人,生产人员人均薪酬约为7.02万元。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员工这一薪酬包含公司缴纳社保部分,如将其考虑在内,洋河生产人员的人均年薪,包括奖金,员工福利等在内,应低于6万。 洋河在这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2010年洋河股份在激烈的竞争中,首次在营收上挤掉了泸州老窖,跻身白酒行业的前三名。在今年11月举行的,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烈酒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中,洋河以42.81亿美元的品牌价格,位于全国第二位。 可是,作为同曾巴拿马获奖的中国白酒三杰,洋河的基础员工工资与茅台相去甚远,后者包含社保支付在内的生产部门员工薪资,高达14.4万——其恰好是洋河的两倍。 另一个数据则更显洋河之“吝啬”。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洋河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余额为12.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5.9%;而茅台为51.2亿元,占当期营收的9.3%。洋河股份员工的创收业绩并非不佳,去年洋河人均创收132万元,高于五粮液的118万元。 管理层是否站在员工的对立面呢?至少对于洋河是的——不管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 绝境中的“集资” 洋河大曲风起汉朝,兴于隋唐,盛于明朝——与茅台之于川军类似,洋河大曲因协助明将史可法计破清兵,驰名寰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之后的洋河大曲,知名度上甚至不如同乡的双沟酒。 1999年,洋河酒厂由于经营困境,在国家规定给工人普调工资的时候,时任洋河集团董事长杨廷栋提出,让工人用调资的钱及历年结余工资给职工入原始股。 工商资料显示,1999年,以洋河集团有限公司和洋河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为首的7家公司法人及杨廷栋、高学飞、陈宗敬等7人联合一家专门负责洋河酒品销售的公司。 而这个所谓的销售公司,后来被证明仅是一个集资平台。其后2002年12月,该公司变更为江苏天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蓝公司”)。 根据工商资料,当年的14个发起股东中,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出资2405.23万人民币,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384.77万人民币,其他公司法人出资10-50万不等,自然人股东每人出资5万元。而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之所以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就是得益于员工出资。 来源:启信宝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当年入股时,1元1股,普通职工每人5000股,销售人员人均8000股,中层干部人均10000股,领导层人均20000股,不足部分职工以现金补齐,集团工会代表员工持股,并且给每位员工发放了一张原始股权凭证。 而这笔资金就是用于成立上述后背更名为天蓝公司的公司,在《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中,该公司逐渐演变成了“江苏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既上市公司洋河股份全称。 不过,老虎财经在查阅招股书时发现,洋河股份对于天蓝公司的成立归属、历史沿革等均一笔带过,而在工商资料等网站查询时,也并未发现天蓝公司的前称。 而这笔集资,与管理层集体入股,对国有资产“空手套白狼”,乃至于以后的百亿身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奇怪的“奖励金” 不过这一切在2002年发生了改变。 2002年,我国进行了全国性大规模的企业改制,洋河集团为了响应宿迁市政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进行了以减员增效为目的的改制。先后完成清产核资、组织机构调整及人员定编等工作。 这次改制,实则令员工从国家无限责任保障体制中被动脱离,如一些非常年轻的职工未进编后由“全民工”内退后成了“合同工”,身份无了保障。同时根据当时的改制政策,洋河需要支付员工 “身份置换金”,其按照工龄计算,每位下岗职工能分到数万元不等的“身份置换金”。 而彼时洋河酒厂出现维权的原因,便系厂里未兑现和下发《职工安置方案》里规定的“身份置换金”。 同一年,2002年12月,以洋河集团为主要发起人,联合上海海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等6位公司法人和杨廷栋等14位自然人,共同发起设立了上市公司主体洋河股份,并获得江苏省政府的批复同意。在这14个自然人中,包括杨廷栋在内,有4个人是原天蓝公司的股东成员。 据招股书显示,洋河股份成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奖励金和股东自持资金,那么这笔奖励金是什么呢? 同样是在招股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2002年12月17日,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层进行奖励的批复》(宿政复[2002]27 号)批准洋河集团以现金方式对经营层成员进行奖励,该批复主要内容为: 同意洋河集团以 1999 年至 2001 年三年间国有资产净增值额 3067.8万元的 12%,按贡献大小以现金对经营层进行奖励,并全部投入到拟设立的“江苏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注册时调整为发行人现有公司名称),作为自然人股东出资。” 也就是说,当时的管理层之所以能获得奖励金是由于经营的洋河集团在1999-2001年三年中,国有资产净增值额达到了3067.8万元。 上述文章中,洋河集团在1999年之前因为经营困难到难以支付员工的工资,却又在三年中迅速的实现了资产净增值额的膨胀。而在这三年中,洋河集团管理层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将难以支付的员工工资转换成原始股权,并成立了天蓝公司。 换句话说,洋河集团通过1999年的员工持股实现了国有资产净增值额的增长,从而获得了宿迁市政府的的奖励。 因为集资成功获得洋河集团奖励——而非帮助公司获得经营业绩改善,这种奖励方式,是否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架空天蓝公司 那么,洋河为什么会从集体财富,变成125个人的盛宴呢? 工商信息显示,天蓝公司于2007年注销了,注销的原因是因为亏损严重。 根据成立时的经营描述,天蓝公司原是专门负责洋河集团销售的公司,而在改制之后,洋河实现了业绩的飞跃,试问负责销售的天蓝公司怎么会亏损呢? 招股书显示,洋河股份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名为洋河销售公司的子公司,该子公司在2006年更名为江苏洋河酒业有限公司(下称“洋河酒业”)。洋河酒业专门从事白酒销售业务,在该公司成立之后,原先从事白酒销售业务的洋河集团子公司天蓝公司就不再从事报就的销售业务。而天蓝公司原先已收到货款、但尚未发货的销售业务均转由销售公司开具发票并发货,天蓝公司承诺支付相关货款。 到2005年8月,失去业务来源的天蓝公司无法支付上述的相关货款,从而欠洋河酒业的应付未付款项余额为1625.98万元。 洋河酒业通过向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起诉,赢得了官司。通过裁定,天蓝公司以资产抵偿上述债务。2005年11月,洋河酒业受让了天蓝公司的5栋房屋、6宗土地使用权和一些设备。 来源:上市公司招股书 2006年6月,洋河股份通过收购股权成为洋河酒业的唯一股东。根据天眼查信息,该公司也在2012年注销了。 而2000年主要由员工持股成立的天蓝公司,却因为失去了业务来源和价值1600多万的固定资产,陷入了万劫不复。2007年3月,洋河集团以天蓝公司亏损为由,注销了该公司。 曾经为洋河做出巨大贡献的子公司,从此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但是它所带来的痕迹却也不会轻易的被抹去。 增股变退股 对洋河集团的管理层来说,天蓝公司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那么原来的员工持股又要如何处理呢? 洋河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蓝公司由于经营亏损,停止运营,为维护职工利益,经政府批准由洋河集团进行回购。 2006年,洋河集团为增资扩股再次进行了改制。洋河集团先后两次改制均未提及原始股权和身份置换金的问题。由此2006年,越来越多的职工开始放下手中的工作聚集和声讨维权,数百职工围堵厂区大门,部分车间停产,据说最后惊动了中央领导。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罢工事件平息后,酒厂领导以增股为名,要求职工上缴原始股权凭证,绝大部分职工按要求上缴后,不料却是增股变成了退股,并称为了不让职工吃亏,宿迁市下拨2400万元专款用作职工退股,并未按公司章程规定,经过职工签字同意,5000元退股款便直接打到工资卡上。” 至此,洋河管理层通过种种资本运作和一出“狸猫换太子”,既解决了原始股的问题,又成功将天蓝公司的资产转移至洋河股份名下。 管理层上位 2009年,洋河股份上市,持股前三的股东分别为洋河集团、宿迁市蓝天贸易有限公司和宿迁市蓝海贸易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8.61%、12.61%、11.83%。其中后两家均为职工持股公司,自然人股东125人。 而2002年洋河股份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两家公司,洋河集团的持股比例也高达51.1%。洋河股份属于国资控股的公司。 2006年,洋河股份确实实施了一次增资扩股,不过扩股的对象并不是持有原始股的员工,而是上述的两家贸易公司。 2006年3月,公司股东大会同意两家新股东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按照每股2.39元的相同价格,以现金方式分别认购公司新增1135万股和1065万股股份,公司股本总额由6800万股增加至9000万股。 工商资料显示,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均为员工持股的公司,蓝天贸易是由杨廷栋等45位自然人股东和由17位自然人股东控制的东方贸易共同持股;蓝海贸易是由46位自然人股东和由17位自然人股东控制的方正贸易共同持股。 来源:上市公司招股书 而通过此次增资扩股,洋河集团对洋河股份的控股权下降至38.61%,洋河股份也从国有控股,变为国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少数人的“盛宴” 改制造富神话,在2017年进入终于尾声。 自2012月2月,即上市尚不足三年,13位原始股股东便开始逐渐“脚底抹油”。 2012年2月,原洋河股份董事会悉数改组,董事长杨延栋离任,副董事长张雨柏离任,而杨延栋间接、直接持股的洋河股份股本数量,自2009年上市以来,不到三年时间从2155.8万股下降到了离任后的1167.30万股;原副董事长张雨柏持股,自上市时的1996.2万股,下降至1097.94万股。 而持股最高的昝圣达,原仅担任董事,在2009至2012年间全数减持其2301.1万股洋河股份, 倒是原副总裁朱广生持股580.9,2016年离职后反而上升到了591万股,杨延栋亦于2014年反而增持洋河至总持股1400万股以上,或许是因为收到了牛市的感召。 有人计算,昝圣达、杨延栋和张雨柏、通过股改套利,获得了超过百亿元的财富。 事实上,早在2009年洋河股份第二次IPO前夕,著名财务专家夏草就撰文质疑洋河上市是“少数人的财富盛宴”。 他在《江苏洋河改制上市为何沦为125人的盛宴》文章中写道,“江苏洋河2008年末职工人数为3634人,但职工股东只有125人,这125人上市后平均个人身家高达5000万元左右,而这125位亿万富翁、千万富翁中,其中有20人连中层副职都不是,只是销售业务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