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追寻五大保障的方向~拒绝套主义马甲的形而上--|-- 向我们+提问 --|-- “说天下”

[转贴] 张爱玲作品中最常用的一个词

2007/2/26 02:18
28205
高中某一年夏天,我像吃巧克力脆片雪糕般看遍张爱玲的所有作品。

一本接着一本,贪婪的读着,把每一句佳句抄下来当模板。那时爱的是她话中的带的那种痛快又阴柔的狠劲。比如:「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

很明显的,她和一般自命清高的作家不一样:「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

她对爱情的洞悉贴切却残忍。比如:「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我被那些由寻常文字所缀成、浪涛般袭来的华丽文句所迷眩。

要不,当时热爱参加救国团活动、浅薄好动的我,怎么可能迷上张爱玲的故事情节呢?几乎每个故事都阴森,都是「一级一级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作者的故事脱离不了身世背景。张爱玲为什么这么写这么想?最近我读了蔡登山的「传奇未完──张爱玲」,更明白她为什么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原来她的人生历史和作品一样苍凉。

她童年苍凉:父亲既抽鸦片又爱周旋花丛,母亲放下孩子在英国躲了几年,从小就没亲人照顾。

少年也苍凉:父母离婚后,父亲娶了继母。她跑到母亲那儿住了两星期,继母知道后,打了张爱玲一巴掌,父亲于是毒打她一番,扬言用枪打死她,将她软禁,被软禁时得了痢疾,父亲也没请医生也没给药。半年后,她才趁着看守交接空档逃到母亲家。

而母亲因为经济匮乏,脾气也不好,没法给她太多温暖。她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走来走去,感到自己无家可归。

写作家之路也苍凉。她确是个天才,一生重要作品多半在二十四岁到二十六岁间如烟花般发表完。虽然名噪一时,却因为与胡兰城同居被视为文化汉奸,所有媒体都想置她于死地而后快,从此,再无发表园地。

情路更苍凉。胡兰成在婚书上为她写「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不到几个月,就理直气壮与十七岁的小护士谈恋爱,不久又与一位守寡的姨太太同居,张爱玲去探看他,他还发一顿脾气。千疮百孔的感情让她忍无可忍,一别就永不相见。多少年后,胡兰成还在著作中洋洋得意提张爱玲,但张爱玲至死对这一段婚姻话没说半句。

依女人角度揣摩,一句话不说,是连记仇记记恨都懒得,只剩嫌恶。

后来她远走美国,数十年离群索居,发表的作品也很少,也许活得安稳静好,却也一直和包围她的苍凉共存。

张爱玲自己也承认,她最常用的字应该是苍凉:

「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后的安稳与真实,飞扬是浮沫,热闹是虚伪;飞扬与热闹是短暂,苍凉是永恒。」

生命如愿消失在她所渴望的永恒的苍凉中。

我有自知之明,在张爱玲之前,自觉文笔拙劣。多少年来,谁敢班门弄斧和她较劲呢?我不敢写读后感,只能痛快的为她叹几口气。

除了叹气,还颇庆幸自己已活到能嗅出苍凉余韵的年岁。少年时虽然也不怎么快乐,但既不生乱世、未被人负心,不懂时光匆促、命运弄人,只要有一点新鲜事做就欢欣鼔舞,说苍凉都是做作。
价值在于分享,传播始于碰撞
0 人收藏
转载请注明“来源:hongge.net”,否则谢绝转载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紫夜   | 2007/3/5 20:27
看没明白标题和内容有什么关联?
跑马昆仑   | 2007/3/21 13:22
张爱玲是汉奸的老婆,是大汉奸周海佛公馆日据时期的常客。是日寇统治地区的流行小说家。

基本如此。抗战结束后,逃到境外,躲过了周作人类似的遭遇。
跑马昆仑   | 2007/5/26 23:39
事实如此。张爱玲是汉奸文人。在全民抗战的年代,在孤岛为日寇统治进行文艺服务,创造日据孤岛的文学精神。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她是可耻的。在全民抗战的时代,别人在为抗日救国服务的时候,她在为日据统治提供人文精神服务。这个日据时代周海佛公馆的座上宾,抗战后逃脱了人民的审判,跑到美国去了。
跑马昆仑   | 2007/5/28 02:23
刚才查资料,偶然翻到这段,且放这里,给张爱玲的汉奸文人形象一些勾勒:


糟糕的是张爱玲和文化大汉奸胡兰成结识后,竟对他倾心爱恋。她赠给胡兰成一张照片,背面写着两行小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时,中国军民抗战已有六七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从防御转为进攻,日寇败局已定,张爱玲竟爱上了文化大汉奸并和他正式结婚,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能不使她蒙垢含羞。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后,胡兰成“只身来到武汉。因受日本人指使,在武汉接编《大楚报》,并创办了一个政治军事学校,其目的是想在武汉炮制出一个日伪政权——‘大楚国’”。(注:《世界著名女作家传·张爱玲》(欧美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14页。)令人难以原谅的是,张爱玲在沦陷区上海的创作,竟和敌伪政治相联系。她在作品中歌颂日本;嘲讽正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的社会主义苏联;对还在抗日的蒋介石造谣诽谤。那些一味哄抬张爱玲的人,只字不提这些作品,嚷嚷什么张爱玲“远离时代与政治”,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在这里对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曝光”。在《忘不了的画》里,张爱玲在这么一篇谈绘画艺术的文章里也忘不了对日本人称赞一番:“日本对于训练的重视,而艺妓,因为训练得格外彻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标准。”而在当时,“对于训练的重视”的日本人正在灭绝人性地大肆杀戳中国人。在《双声》一文中,她说:“同西洋同中国现代的文明比起来,我还是情愿日本的文明的”。这样公开的媚日言论即使在敌伪报刊上也不多见。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地区里与日寇作殊死战的军民都知道“日本的文明”究竟是什么。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哪怕是开电梯的丢了一只旧的牛奶瓶换了一只小一号的牛奶瓶这么一件小事,张爱玲都没有忘记刺一下社会主义苏联:“这一类的举动是颇有点社会主义之风的”。而当时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在卫国战争中,伤亡2000万人以上。在小说《等》里,她竟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胡说蒋介石“因为战争的缘故,中国的人口损失太多,要奖励生育”,便下令政府工作人员讨“二夫人”。说了一遍不算,又说第二遍:“……里边蒋先生(即蒋介石)因为打仗,中国人民死得太多的缘故@①,下了一条命令,讨了小也不叫姨太太叫二夫人——叫他们讨呀!”国民党政府在大后方诚然腐败,但它毕竟还在抗战,而且蒋介石从来也不曾下令政府工作人员讨“二夫人”。造谣造到蒋介石头上,可见依附敌伪的张爱玲的胆子多么大!这都是白纸黑字,赖不了的,能说张爱玲“远离时代与政治”吗?能说这些作品是“时代的艺术”吗?
跑马昆仑   | 2007/5/28 02:28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人们喜欢吹捧张爱玲?媒体喜欢给张爱玲造势?原因很简单,某个阶级的走狗们在为它们的主子营造它们所需要的“精神文明”。这是一种完全与毛泽东时代的精神文明向左的“精神文明”。

说到张爱玲,我又想起另一个改革开放后被冠以诸多大师头衔的汉奸,张中行。

为什么中国文人们那么喜欢给汉奸粉饰和上金身?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